同桌的你

从“初恋那件小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同桌的你”(甚至加上“Yes or No”等),都让人唏嘘不已。那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期。

为了喜欢的人而发愤图强是它们的共同点,就像我某个同学,早在小学就因为喜欢”沈佳宜”而用功,最终如柯景腾般在成绩上逆袭了女神。这些流行词语总是被烂用,我并不喜欢,否则当真的遇见我的女神时就不知道如何称呼她了。但那些逝去的时光里,曾经被我们长久地喜欢着的人,她们真的已经成神了。在我的眼里,她不食五谷杂粮,不会勾心斗角,从不放屁,从不拉屎,自然也不会性交。不是神又是什么呢?

可惜啊,单论成绩,几乎没遇到这样的女生。但成绩普通的“沈佳宜”和“周小桅”却是真实存在,合二为一的。她也被几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喜欢着或暗恋着,她也是插班生。看“那些年”时,我想到了她,看“同桌的你”,想到的还是她。

如果早一年,我对“同桌的你”的理解会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我们总是欢乐的,这些电影也是欢乐的。但“同桌的你”,总感觉太扯。那么好的一个女生,老师就那放心让她一直和那个调皮捣蛋的人同桌?沈佳宜也没有坐到最后一排去陪柯景腾啊!什么?就五分钟?你是怎么分得那么清的。五分钟里喊的是哥哥?你以为你是黄蓉啊,还靖哥哥,口味也太重了吧。说五分钟就五分钟,孤男寡女,就算不是男女朋友也不可能开了房只学习啊!

可是有一点,一年前我只能理解表面,这也是“同桌的你”唯一合理的一点:第一个对插班生好的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好,她也会铭记于心。初到一个陌生的圈子,面对那些已经想到熟悉的人,难免会有一点“我非族类”之感,前几个视你为圈内人,正常待你的人,心生好感也很正常吧?为什么当初我不明白呢。初中的周小桅真挺可爱的,如果插到我们班,哪怕不是我同桌。

话语权与独立思考

我觉得自己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满了遗憾,并为此后悔不已。例如没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的原意就不深究了,这里特指一人或多人,为了探索新的生活,认识新的世界,而进行的有大概路线的,旅途中再苦再累也会不断思考人生的,尽可能远离家门的活动。我曾经在想,人生至少应该有一次这样的旅行。有时候是闲得无聊,旺盛的精力无处发泄;有时候是羡慕别人,怕人生留下遗憾;也有时是为了逃避,期望改变。

但为什么偏偏是旅行?我想除了它非常适合于炫耀之处,就是大家都在炫耀。我非常羡慕那些结伴同行的人,又觉得就算独自一人也比宅在家里强。我真的愿意一人去旅行吗?不是,只是听了太多独自旅行找到人生真谛的例子,让我心生向往。但我一直都没想到,我不是这种会放下安逸生活走上陌生旅程的人。更别提那些没钱(并非真的贫困)还想尽办法去旅行的人了。但我依然常常羡慕他们,仿佛连自己安逸的性格都是糟糕的。也有很痛快的时候,例如有人咆哮“没钱就不要旅行了”的时候。我就是没钱啊,为什么非要去旅行,而且是穷游,那些攻略听着就麻烦。瞬间就觉得找到了同类,找到了知己。

我需要被认可。就是这样,只要有一个人这样说了,我便心安,即使只有一个人。但一个人都没有,我就会很不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怎么可能没有人与我有类似的想法呢。喜欢旅行的人也不见得占多数,但“我想背包去旅行”却和“我从小有一个音乐梦想”一样流行,比“我想宅在家里上网”,比“我想找个肤白貌美大长腿、前突后翘小蛮腰的女朋友”还流行。

独立思考是一件很难的事。不存在完全独立的思考,尤其是对三观未定的小孩子来说。对于顽固的人,独立思考本身就不重要了。有些问题,要么独自思考,要么集思广议,否则我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看过一本书《数据会说谎》。其实没看完,感觉太小儿科了,竟抓着细节不放。欺骗一个人不需要说谎,只要告诉他部分真相就可以了。即使美国前5%的富人占了全国90%的财富,而中国的只占了60%,也未必说明美国的贫富差距大。仅这点数据可以画出无数条可能的洛伦兹曲线。

PS:这个题目与我想说的东西关系不大,只是它够霸气,让我情不自禁。

昆虫记

我买过一本昆虫记选集,充满期待地阅读。但没读下去。它并不如想像中那般有趣。后来老师布置了读书任务,我的那本正巧是《昆虫记》。我已经对它失去兴趣了,即使是面对读书任务,也只是糊弄了过去。交给老师的那篇所谓的读书笔记其实是抄的,而且抄的就是那本书中文版的序。这篇序虽然没能再次勾起我对昆虫的兴趣,却让我了解了法布尔——如果是为了更加了解法布尔,我说不定会对《昆虫记》感兴趣。

序的大部分内容都忘了,唯有一句话:“如果仅靠兴趣,法布尔是无法写出《昆虫记》这部长篇巨著的……他把兴趣转化为了志趣……”

面对找工作,我曾疑惑要找擅长的还是感兴趣的。我一度已经说服自己不要以兴趣为工作,这样只会毁了兴趣,就像高中时在读者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后来再思考这件事,我面临着擅长、兴趣、理想三者的选择。除了“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我不确定自己有什么理想。理想被排除了。擅长不是最坏的选择,但兴趣同样不是最好的选择。不知为何志趣就窜入了我的脑海。那么容易被工作毁掉,肯定是兴趣还不够深。志趣则好多了。我没有深究兴趣、志趣、与理想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但志趣与兴趣如此之像,志趣又似乎与理想相关,况且有法布尔在,我相信这次的想法是对的。虽然我仍不清楚自己的志趣,但法布尔也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

我要做好准备,充足的心理准备,接受对兴趣的自以为是的擅长被职业人士视作什么都不懂的准备。如同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仍忍不住向别人夸自己的字真漂亮,我也要做好夸自己的准备。要耐心,要自信。

失败与自卑

现在已经半夜,刚看完院里的毕业晚会。其是原本不想去的,因为就快答辩了,而论文拖到现在都没心情写。也许看看晚会,热闹一下,就会有激情瞬间完成论文了。这样想着,我便去了。

与以往的所有晚会一样,刚开始总是很兴奋,然后节目愈加平淡,渐渐的,我的心情像死海一般,低于地面,没有起伏。这是一种近乎对生活失去热情的感觉,却偏又让人不敢改变,因为改变的前提是面对、了解、分析和承认。于是我总是不敢提前离开,仿佛不离开就意味着不害怕。但事实是,离开,独自一人的时候只会让人忍不住去想,一遍又一遍地否定自己。我不想面对,也不敢承认。

我真的很失败,也深深的为此感到自卑。

从小到大,我生活在无比简单的环境中,学习成绩是我最自信的事,而其它事,除了恋爱,我都可以不在乎。这种自信,在我没考上县里最好的初中和高中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不在乎,眼界又一直局限在县城里,所以,总体来说,大学之前我过得比较成功。高中,在度过了成绩倒数的那段日子过后,这种自信反而更加发自内心,又难得地多了份谦虚。我明白,自己很聪明,但也承认了外在因素的重要性。

以往的毕业是伴着欢乐的:长大了,放假了,就要到崭新的环境,体验好奇许久的生活。而大学毕业,似乎比我想象中悲伤太多。为什么呢?因为这次分开便可能是永别。大部分人,见不到就见不到吧,甚至更好,但有些人,真的不想和他们分开。四年相处,似乎不比中学强多少,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大学的自由给了我们更多共同的回忆。

但也正是这种自由,让我越来越失败,越来越自卑。学习也好,课外活动也罢,我真想不出哪一件事不是倒数的。同时,又是孤单的。

从最初的晚会,大部分都认识,甚至自己也曾上台演出,到现在,台上的人一个都不认识,越来越多的掌声、喝彩、尖叫、起哄……都让我感到莫名,就像别人讲了一个我无法秒懂的笑话,即使后来明白了,也只能苦笑。我成了一个局外人,在这个为送别我们而举办的晚会上。

Matlab中计算程序运行时间的三种方法

来源:http://www.matlabsky.com/thread-2607-1-1.html

经常我们需要计算我们程序到底运行多长时间,这样可以比较程序的执行效率。当然这个对于只有几秒钟的小程序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于大程序就有很重要的意义了。

下面我们就说说Matlab中计算程序运行时间的三种常用方法吧!

注意:三种方法由于使用原理不一样,得到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差距!

1、tic和toc组合(推荐)

计算tic和toc之间那段程序之间的运行时间,它的经典格式为

tic
。。。。。。。。。。
toc

换句话说程序,程序遇到tic时Matlab自动开始计时,运行到toc时自动计算此时与最近一次tic之间的时间。这个有点拗口,下面我们举个例子说明

% by dynamic of Matlab技术论坛
% see also http://www.matlabsky.com
% contact me matlabsky@gmail.com
% 2009-08-18 12:08:47 
clc
tic;%tic1
t1=clock;
for i=1:3
    tic ;%tic2
    t2=clock;
    pause(3*rand)
    %计算到上一次遇到tic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每次循环的时间
    disp(['toc计算第',num2str(i),'次循环运行时间:',num2str(toc)]);
    %计算每次循环的时间
    disp(['etime计算第',num2str(i),'次循环运行时间:',num2str(etime(clock,t2))]);
    %计算程序总共的运行时间
    disp(['etime计算程序从开始到现在运行的时间:',num2str(etime(clock,t1))]);
    disp('======================================')
end
%计算此时到tic2的时间,由于最后一次遇到tic是在for循环的i=3时,所以计算的是最后一次循环的时间
disp(['toc计算最后一次循环运行时间',num2str(toc)])
disp(['etime程序总运行时间:',num2str(etime(clock,t1))]);

运行结果如下,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下

toc计算第1次循环运行时间:2.5628
etime计算第1次循环运行时间:2.562
etime计算程序从开始到现在运行的时间:2.562
======================================
toc计算第2次循环运行时间:2.8108
etime计算第2次循环运行时间:2.813
etime计算程序从开始到现在运行的时间:5.375
======================================
toc计算第3次循环运行时间:2.0462
etime计算第3次循环运行时间:2.046
etime计算程序从开始到现在运行的时间:7.421
======================================
toc计算最后一次循环运行时间2.0479
etime程序总运行时间:7.421

Read More

结构性拖延

结构性拖延真的是个好东西,只要你拖得起。

第一次听闻结构性拖延是于搞笑诺贝尔奖。第一反应就是Jhon Perry绝对是最坑爹的队友了,我的脸皮可没这么厚。还有就是,有些事情是你不得不做的,就像我早就该写毕业论文了,但整天不是练字、上网、跑步,就是像现在这样写博客。想找一件看似重要,其实不重要,但你在相信它重要的同时又安心结构拖延的事,真!的!很!难!!!

我就是觉得论文、工作、省考最重要,但我就是不能在这三者中结构性拖延,净干些可以慢慢来的事!以后想阻止自己干什么事,真的很简单,把它放到任务列表上就行了!即使它没有排在列表的第一位!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不是结构性拖延,我现在照样不会写论文,反而会做些更无益的事情。

哦,结构性拖延,我知道这不能怪你,是我不会运用你。改天我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你,制定一个合格让你满意的任务列表。我发四!但请允许我先去跑步。


原文作者John Perry,斯坦福哲学教授通过其对“拖延”的理论获得了201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每个人可以做很多事情,只要这些事不是他现在打算做的。 – Rober Benchley, 1949

我几个月前就想写这篇小文了。为什么我现在才做?因为现在才抽出时间来?错。我要阅卷,安排教程,审阅NSF计划书,阅读论文的稿子。我现在在写这短文,只是因为这些事情我统统都不想做。这种情况就是我所说的结构型拖延。我发现的这个策略能把拖沓成性的人变成高效人士,他们会因为充分利用时间和所获得的成就而受人敬佩和尊敬。这策略的关键思想就是拖延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做。拖沓的人其实很少真的没有做事;他们还是会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的,像搞搞园艺阿,削削铅笔阿,做个整理文件夹的图表阿,为什么拖拖沓沓的人会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是逃避做更重要事情的办法。如果真的只剩下削铅笔这一件事情可做,那么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着手的。为了避免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这些拖沓的人甚至可以被逼着去做更困难,更紧张,更重要的任务。

结构型拖延的意思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把必须要做的任务做成一个列表。这个任务列表是按重要度来排列的。很紧急很重要的任务在最上面。不太要紧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排在下面一点,我们可以做这些事情来逃避最上面的更重要的任务。按这种恰当的结构来排列任务,拖沓之人就变成了个有用之人,并且真的可以像我一样获得个多产高效的名声。

我最完美的结构型延迟的案例,是在我的妻子在斯坦福大学做Resident Fellows的时候。那时,我们就住在大学的宿舍Soto House。每天傍晚,都要阅览试卷,准备课程,还有委员会的工作也要做。每当这时,我都离开住所,到处闲逛或者和那里的舍友玩乒乓球,或者在他们的房间里聊天,或者坐在他们房间里自己阅览试卷。别人都认为我是很棒的Resident Fellows,稀有的教授,竟然肯花时间和低年级学生交流,并了解他们。多好的创意:为了逃避其他重要的任务,去打乒乓球,竟然得了个好好教授的名声。

拖沓的人往往误入歧途。他们想要减少任务,觉得如果只有很少事情可做的话,他们会立即抖擞精神,把事情搞定。这其实和拖沓之人的本性相反,毁掉了他们更重要的做事的驱动力。列表上任务越少就越显得重要,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逃避这些任务,那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样他们就成了扶不上墙的烂泥,远非一个高效人士。

现在你可能会问:“那列表最上面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是就永远都不做了?”得承认,这是个问题。

该把什么样的事情列在任务列表的最上面,这里有个小技巧。理想的任务应该有两个特性,首先,它们好像有最后期限(但实际没有)。然后,它们好像特别重要(其实不是)。幸运的是,我们生活里这样的事情很多。在大学里大部分的课程任务都属于这个种类,我觉得,很多更大的任务也适用。拿我当下列表的最顶端任务为例:为哲学语言方面的专栏写一个短文。它十一个月前就该被搞定了。为了逃避它,我已经完成了其他重要的任务。几个月前,我挺愧疚,就给编辑写了一封信,说延迟了这么久,很不好意思,我一心都在工作上,实在没时间。当然,写这封信也是为了逃避那篇短文的任务。事实证明,我也并不比别人拖延更长时间。关键是这篇文章重要吗?不算重要,如果以后没有更重要的任务,我才会去搞定它。

另一个例子是书单。我六月份就写了。十月份我会教授认识论的一门课程。但单子在书店已经过期了。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而且有明确期限的任务很容易(如果你不拖沓成性,你会把期限设定在一个或两个星期之后)。学校部门的秘书每天都提醒我,学生们有时也问我他们该读什么书。没填完的单子就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就在我上周三吃的三明治的包装纸下面。这个任务差不多在我的列表的最顶端;它困扰着我,逼着我去做其他有用但重要度稍微低一点的事情。但实际上,书店现在正忙着处理那些不拖拉的人交上去的订单。我只需在夏季中旬时在交上单子,订那些大出版商出版的知名的书籍,就不会出差错了。而从现在一 直到,比如,八月一日之间,我很可能会有其他更重要的的新任务出现在表上,到时候,我就去会为了避免这些新重要任务而去搞定书单,那时,我的心里就会舒服了。

善于观察的读者现在可能会觉得,结构型拖延需要一点自我欺骗,因为这好像不断的对自己犯罪。确实是这样。要意识到,并坚持夸大任务的重要度,给任务设定不真实的期限,同时自己要真的觉得这些任务确实很重要很紧急。这不是个问题,因为事实上拖沓成性的人确实有这样杰出自欺能力。使用这种性格缺陷去抵消其他事情的坏处,这不是很棒的么?

如何下载Pornhub和Youporn等网站的视频

  1.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想上这些网站得先翻墙。我用的是Goagent,可能是Ipv6模式,所以速度挺好的,但是不能快进。
  2. Firefox和Chrome都有下载视频的插件,尤其是Firefox的NetVideoHunter,挺好的,没什么特殊要求就不要往下看了。
  3. 我明明记得已经装了NetVideoHunter(之前装的,肯定已经重启过了),却没看见,就想到了用Firebug试试。本来以为会比较麻烦(至少用这个方法下优酷的视频太麻烦),结果出乎意料的简单。
  4. 首先,打开相应的网站和Firebug。在Firebug中选中“网络”->“媒体”。
  5. 然后点开想下载的视频。
  6. 结果如图:

PS:可以复制地址用其它方式下载,也可直接在新标签页中打开自动用浏览器下载,还是挺方便的。但最方便的还是使用插件,功能更强大,操作更简便。

为什么说「智商高的人能用智商碾压的时候为何要用情商」?

其实我想找的是另外一个回答,一个关于Sheldon如何努力用智商弥补情商的感人叙述,可惜没找到。如果真的是这样,智商与情商应该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希望其中一个或两个不够用的时候,不要忘了另一个。

姑且先看看下面这个吧。

来源: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823507

当智商高到一定程度,情商就不重要了。

摘自新浪博客 牛逼顿的一生

3月28号是牛顿的忌日,但是知道的人很少,我们毕竟更关心沈殿霞和张国荣。其实牛顿老师在科学圈里曾经很有权势,被女王封了爵位成了贵族,人称牛爵爷,官至皇家造币局局长兼皇家学会会长。如果阿尔伯特没有辞了以色列总统的话和他有一拼。

说他有权势并不仅是官大,主要是贡献大。如果17世纪就有诺贝尔奖的话,牛顿老师至少能连续垄断4届物理学奖(分光计;力学体系的构建;反射望远镜;万有引力),同时为了表彰他在炼金方面的造诣,再奉送他一届化学奖。而且这孙子鼓捣出了流数术,所以菲尔兹数学奖也要给他。要知道,他的这些发现基本都是在26岁以前获得的,30岁以后牛顿就开始玩票了,成天琢磨上帝和炼金,以及怎样把莱布尼茨搞臭,捎带手的把以前的发现整理成书。所以你能想象到他在当时的欧洲是如何的一呼万应,敢跟他叫板的只有莱布尼茨和大主教贝克莱。牛老师死的时候,全英国的名流以给他扶柩为荣,全欧洲的名流蜂拥伦敦。来自法国的傻逼文科生伏尔泰在国葬现场大受刺激,回去就写了首诗,嫉妒之情溢于言表。

牛顿老师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一辈子没有朋友,也没有结过婚,很可能到死都是处男,关于牛顿是否处男的问题,由于篇幅过长,我将在另一篇文中论证。当然他肯定不会孤独,因为科学的世界里乐趣无限,快感连连。出乎世俗想象的是,科学其实远比任何娘们儿都风骚,玩科学比玩女人爽得多,得到一个成果所获得的高潮强烈而持久,不仅有快感,更有巨大的自我认同感,远胜于那几秒寒颤之后无边的空虚与落寞。所以陈景润其实是沉溺于美色不能自拔,身体弱架不住高潮过度被爽死了。

牛顿老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生性孤傲,自恃高才,瞅谁都是傻逼,当然不会真心跟傻逼交朋友。同时在他眼里人是不分男女的,只有傻逼和巨傻逼两种,所以他对女色没兴趣也就可以理解了。有婚介中心给他介绍过几个名媛,拾掇拾掇都是当王妃的坯子,但一见面就受不了牛顿的牛逼烘烘和不知所云。比如有次相亲,他把姑娘的手指头塞进了烟斗。

另一方面是外在的,不光他不愿意交朋友,也没有人真正想跟牛顿当朋友,结交他的人都是有目的的。人们对他只有敬畏和仰慕,并不真的喜欢他。这道理其实很浅显,绝大部分人都热衷于跟比自己傻的人待着,很少有人愿意在人精的身边衬托自己的二逼。所以好多人都喜欢小动物和小孩子,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够傻。不少姑娘一见到小猫小狗小人儿都会迫不及待的搂抱,接踵而至的就是很嗲的说好可爱欧~,听得我阴毛都竖起来了。有时候可爱和憨态可掬的潜台词就是弱智。小猴子也很好玩,喜欢的人就少多了,因为猴子机灵到能戏弄人,那些人没有驾驭猴子的自信。同理,喜欢小孩的都是喜欢他们的单纯与缺心眼,在他们眼里,小孩跟小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也都是四条腿走路,露着屁眼随时拉撒。如果遇到一个小天才,3岁就会心算三位数乘法或者知道傻逼二字的正确写法,她们一定会骇破了胆。所以那些喜欢养猫狗的女士们别再标榜自己有爱心了,你们其实比谁都缺德。我从不喜欢猫狗,这是因为我敬畏大自然的生灵而不忍戏弄它们;我也不喜欢小孩,因为我把他们当作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小畜生看待。

大家不喜欢牛顿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乖张。长年在他身边的人回忆说,牛顿在人前只笑过两回,其中一次还是嘲笑:有人问他,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那么老朽,不知道还有什么价值。牛顿闻听放声大笑。而且他人品太差,跟谁都打架。众所周知他从小就有校园暴力的记录,胖子同学不小心踩了他的风车,他抬手就把胖子打哭了,我们的教科书居然说这是他有志气的表现。长大了不以拳脚论高下,他就雇用枪手大骂莱布尼茨,甚至不惜化名亲自去骂,人品至此真是无以复加。莱布尼茨若不是脸皮厚早就跟纳什一样疯了,而且牛顿老师肯定会拍个片子叫《丑陋心灵》继续恶心人家。

关于牛顿的另一个谎言是他的谦虚,证据就是牛顿老师说过两段著名的话,一段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另一段是海边捡石头子。这确实很有迷惑性,我第一次听到后感动的直冒鼻涕泡。但任何话语都是有语境的,巨人肩膀那一句的语境是这样的:胡克其实早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推导出了正确的公式,但由于数学不好,他只能勉强解释行星绕日的圆周运动,而且他没有认识到支配天体运行的力量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是“万有”的。第谷早在100年前就发现了行星的公转其实是椭圆运动,开普勒甚至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所以科学界对胡克的成果不太重视。后来数学小狂人牛顿用微积分极其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把他提出的力学三条基本定律成功推广到了星系空间,改变了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公认的天地不一的旧观点,被科学界奉为伟大的发现。于是胡克大怒,指责牛顿剽窃了自己的成果。牛顿尖酸刻薄的回敬道:是啊,我他妈还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这本是一句反语,至少不是真的想客气一下。几百年后罗永浩说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这意思。但后人出于塑造完人的目的,只保留了孤立的原话而去掉了语境,变成了一句彻头彻尾的谦辞。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另一段话上:牛顿晚年因为树敌过多,来自欧洲大陆比如法德的一些新锐科学家质问他:“牛顿你丫牛逼什么啊?”牛顿此时完全的展现了他科学界大宗师的风度与水平,潇洒的回敬道:“我没有什么牛逼的。我只是一个在海边独自玩耍的小孩,偶尔会为捡到几个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却对面前浩瀚的真理大海无所察觉。”意思是说你们他妈的连贝壳都看不见有什么资格评价我?几十年的官场毕竟不是白混的,牛老师甩片儿汤话的水平已经到了信手拈来闲庭信步宠辱不惊的境界,所以我们只记住了这一段优美至极、深邃如同诗歌的话语。

牛顿老师人品差,不谦虚,没朋友,按现在的说法这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事业不会成功。但我们也发现,当智商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取代情商的。所以那些说自己情商低的所谓天才们,你们没成功只是他妈的还不够聪明而已,怨不着人家情商。要知道牛顿是个遗腹子和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到5斤,没吃过DHA和RHA配方的奶粉。亲娘改嫁后跟文盲姥姥度过无聊的童年,没有任何的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启蒙,7岁上学以前脑子里空空如也,牛妈妈对他的期望仅仅是认识点字然后回家务农。但是牛顿上中学后已经熟练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然后被推荐进了剑桥,20出头就当了卢卡斯教席的终身教授。如果他能活到今天,我一定会请他当熊博网的形象代言人兼吉祥物。

晚年的牛顿除了升官发财再无其他骄傲之处,而且官迷心窍,没退休一直干到85岁寿终。当然他并没闲着,写了150万字的神学著作,同时一心扑在化学事业上,在家里盖了窑子,拿出年轻时搞物理的劲头玩命试验。但这次他的出发点就错了,总是希望从黄铜和煤渣中提炼出黄金。要知道化学反应只能改变分子并不能改变原子,能给原子做变性手术的只能是核反应。他违背了化学定律里的物质不灭原则,所以虾米了。

最后,说两段悼词。一段是他的墓志铭:伊萨克牛顿爵士,安葬在这里。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与形状;彗星轨道与海洋的潮汐。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线的各种不同的折射角,颜色所产生的种种性质。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类之光。另一段是英国诗人写的: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片光明。

诗三首

寒暄

“好大的雾”

“雾,好大”

“好大好大的雾”

“雾,好大好大”——

街上相迂

两双手虚握着摇啊

寒暄罢

然后

慢慢地

各走各的路

Read More

跑步

我真的是一个不爱运动的人,虽然每每想到这都觉得该多运动下,但实际上从小到大,我跑步总是倒数。

但大二下学期,我真的开始跑了。原因不再是“觉得该运动”之类的,只是太寂寞了。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如果哪天我说自己喜欢热闹,那是因为我对热闹的定义在好动的人看来,也只是一种安静的热闹。在分专业之前,我对周围的环境还是挺满意的,在三点(宿舍、食堂、教室)一线的活动中都有人陪着。但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和他们能再在一起上课了,也就很难在放学后一起吃饭了,包括他们在宿舍里聊的话题有时也与我无关了。

其实刚上大学的那几天我也是跑步的,不过是早上。刚高考完,早起的习惯一时还改不过来,早晨6:30就不得不起床了。8:30才上课,我就充满朝气地决定去跑步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国庆,因为国庆开始宿舍整夜都不停电了,而且我刚买了电脑。早起早睡的习惯就这么轻易地被打败了。

我忘了当时是怎么愉快地决定去跑步的,但这次的决定也比较愉快。不过是三月份非常普通的一个晚上,刚下了课,回宿舍的路上我都在思考自己今后该怎么消磨这孤单的时光。然后就想到了跑步。我知道,任何一个脚步的犹豫都可能使我回宿舍对着电脑直到睡觉。正是这种担心,使我不敢多想。

但以当时的天气和穿着,实在不适合跑步。不到一圈,我的嗓子就开始疼,腿也早就酸了。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三圈。整整一个学期,我几乎天天去跑,最多的一次也才四圈半。

我做事非常注重方法,总要准备充分,不会太过随意。这次是个意外,但后来我还是学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并且常常拍照留念,想着哪一天能仔细地对比分析。即使为跑步而看而买的东西不断地被弃置,我依然有学习运动理论和买运动装备的冲动。

跑三圈对我来说已经算不得折磨了,我决定我跑一点。跑到第三圈的时候想着跑四圈,跑到第四圈又觉得还可以跑一圈。三圈、五圈、八圈、十圈,反正没多久就能一口气跑十六圈了。但执着于“慢跑减脂”,每天浪费在跑步上的时间实在太多了,现在想跑快都困难了。

那时候我的目标是二十四圈,大约十公里,是从我家到县火车站的距离。从三圈到二十四圈也不过是一个月的时间,彻底违背了“每周只能多跑10%”的理论。在国庆最孤单寂寞的那几天,连续两天跑了十公里后,终于受伤了。虽不严重,但自那时起,跑步的次数突然减少,热情似乎也不多了。

别人说我跑步是为了减肥,我也默认了。其实在寂寞、减肥、健身之外,还有一些可能连我也不清楚的原因。